1976年5月26日摄于南京中山陵随即和妻子一起到天津,地震前夕妻子离开天津,一周后唐山大地震发生,当日晚间我赶赴唐山抗震救灾
当时书写在照片背后的诗句
1976年7月16日摄于天津海河,十天后地震发生背景中的天津百货大楼尖顶倒塌
1985年在南昌家中和妻女一起玩乒乓球女儿做裁判
2007年摄于美国圣地亚哥
篇前话:“三八妇女节”就要到了,我将这篇文字送给战友以及全天下所有的母亲和女儿。祝愿全天下母亲和女儿健康幸福!
很多外出打拼的人,春节回家过年看望父母,过完年又要离开父母了。但是,年轻的孩子,能够读懂父母的心吗?能够理解“儿行千里母担忧”这话的真正含义吗?
古话说:当家才知柴米贵,养儿方知父母恩。
的确,不当家是不知道柴米贵,不养儿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、牵挂之心、思念之情体会不深切。记得儿时,总是觉得父母管得太多,在家不自由,总想跑得离家远远的,报考学校也想填报远在外地很远的学校。后来当兵了,真的离家很远很久,一走就从南方到了北疆,一走就是十年,十年都没有回家过年。才知道当兵真的不自由,也不知道父母是怎样的牵挂和思念。后来结婚了,和妻子一年才见一、两面,短暂的欢聚之后,是长久的思念,才知道对妻的些许牵肠挂肚的滋味。曾经在兵营里在和妻子合影的背面写下一首《别离》诗:
几番欢聚几分离,
依依不舍是我妻。
一年一度何所有,
聚时欢快别时凄。
妻盼夫来夫想妻,
夫妻团聚甜如蜜。
如今分手南与北,
惟有信息尉我寂。
再后来直到我有了孩子,直到孩子长大,直到孩子远走他乡异国,才真的读懂可怜天下父母心,才真的读懂孟郊的那首《游子吟》:
慈母手中线,
游子身上衣。 临行密密缝,
意恐迟迟归。
谁言寸草心,
报得三春晖。
我是在部队结的婚,孩子生下的时候,我还远在北疆。记得第一次见到我女儿,是我探亲回家,那时她才两个月大。女儿白天还算乖,可一到晚上,不是吃就是拉,总要闹腾个几次,让人睡不好觉。我还好办,白天还能睡,再说也只是探亲这一个月。可妻子晚上睡不了,白天还要照常上班,长年累月,原先丰满结实的身体很快就消瘦下来。女儿小的时候经常生病,妻子经常是半夜背着孩子去医院看病。女儿也真的很懂事,一次她在妈妈的背上说:“妈妈,现在你背我,等我长大了,我就背你。”妻子当时就被孩子的话感动得流下泪来,毕竟,那时女儿才只有三岁。
在随后的岁月里,一年一度短暂的相聚,每一次见面都发现女儿长大很多,使我在养育孩子方面,还没有尝到多少艰辛,只知道天伦的快乐。直到我转业回到家,天天和妻女在一起,才算真正尽到做父亲的责任。为了少去医院,我下决心看了几本厚厚的医学专业书,还专门向护士学会了消毒、打针全套护理技术,购置了整套消毒和注射设备。以后女儿生病除了皮试,打针就由我在家给她打。使我在家不仅戴上了家庭厨师的帽子、有了家庭教师的美誉,还增加了一个家庭医师的头衔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三师统帅”。
我曾经在《美国见闻 (4)-见到女儿(中) 》中说到:
“三字经说:养不教,父之过;教不严,师之惰。可见教育孩子父亲的责任更重。父母是孩子的家长,更是孩子的师长。身教重于言教。父母的一切言谈举止,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。在一个终日搓麻将的家庭环境中,也很难培养出孩子刻苦学习的精神。而作为家长对自己的父母不敬不孝,也很难让孩子长大后会对父母尽多少孝道。
其实,母亲的爱,应当表现较为热烈;而父亲的爱,则应当体现更为深沉。母爱对于孩子,常常表现在生活方面,象吃饭、穿衣等等;而父爱对于孩子,则应该体现在思想方面,象理想、道德等等。尤其在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关头,父母尤其是父亲,应当成为孩子的引路人、楷模及表率。
记得女儿第一次考大学作文跑了题,分数没够线,心里非常难过,也非常沮丧。我鼓励女儿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。结果女儿第二天就开始复习功课,一个暑假没出门,第二年考过了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。为了给女儿选择就读的重点大学,在给女儿填志愿的那几天里,我差不多把全国重点大学的资料翻来覆去看了几十遍。而进了大学的女儿,曾一度沉迷网络游戏,我从深圳赶到上海,一连两晚和女儿漫步在校园小路,和她谈中国前景、人生道路、跨世纪人才等等道理。响鼓不用重锤。结果女儿在大学多年获得奖学金,并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大学学业,还拿到了双学位。” ……
|